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了戏曲表演和吹笛伴奏 摄影/记者 袁艺
“昆曲之美在诗歌般的语言唱词中,在精致讲究的服装扮相上,在演员一颦一笑的身段嗓音中……”11月1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均讲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昆曲文化课。尽管平时座无虚席的课堂没有一个学生,但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坐着来自贵州、陕西、甘肃等16个省市、上百所乡村学校的孩子们。
陈均从昆曲代表作《牡丹亭》开讲,在故事讲述中穿插了经典唱段欣赏、插图赏析等。讲到《皂罗袍》那一段时,北京大学研二学生杨越溪一身“杜丽娘”的扮相惊艳全场,她开口一唱,缠绵婉转,清丽悠远,温柔委婉;伴随着一阵悠扬的笛声响起,中国戏曲学院大四生孙奕晨来到讲台一边,笛声轻缓而不急躁,温润而不刺耳,屏幕另一边的孩子们顿时被昆曲之美深深吸引了。
“这是我第一次借助直播,零距离地向乡村孩子们传递昆曲的美。孩子们对昆曲的感受和回应让我深受震动。”陈均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事实上,他今天上的这节特殊的昆曲课,正是自5月31日启动的“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的第七讲。“借助网络直播新科技,我们搭建了一个特别的课堂,邀请各个传统文化领域里顶级的艺术家、名校名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为站在这个课堂讲台上的名师,为身处乡村里的孩子们上最好的传统文化美育课。”陌陌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补上乡村孩子传统文化美育的短板,中央和地方教育部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多方发力。这其中,通过对现代互联网直播技术的创新利用。从而打破城市和乡村的资源界限,为乡村孩子们输送同样优质的名师、名课,成为重要的尝试方向。包括陌陌、途梦视界在内的“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主办方们,正希望借助网络直播这一打破时空的技术形式,以名师坐镇开讲的互联网直播课堂实践,去破解乡村孩子们优质师资短缺、传统文化美育缺失的难题,让全国多达16个省市超百所乡村小学中的孩子们,得以零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心灵滋养。(记者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