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爽贵阳,名声在外,加上这几年的高铁建设飞速推进,每逢夏季,八方客至,每每便忙于接待,应接不暇。而朋友到花溪来玩,免不了的要去吃一顿外地人所熟知的贵阳特色牛肉粉,这就面临一个选择问题——花溪牛肉粉,有两大品牌,一曰王记,一曰飞碗。都在步行街上,门脸相望,各擅胜场,不好妄断高下。但二十多年前的大学时代,飞碗更为学生们青睐,不单是口味更习惯,而且据说也来历更古早,鄙人较真,一般都要提醒。
前几天请大学时代的两位老师吃饭,他们都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一九七七年入校,谈到花溪牛肉粉的由来,说是那时王记压根还未出现,飞碗也还是推着车子叫卖的流动摊贩而已,今时颇具代表性的花溪传统小吃,其实不到四十年历史。
花溪还有另外一个有名的食物,即青岩卤猪脚,也是外地友人来我喜欢推荐的去处。
进得镇来,满街满巷都卖猪脚,且率以老字号招徕顾客。就我所知,卤猪脚大兴其道,至多不过二十年的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因工作之故,时不时就会去一趟青岩,找家破馆子吃饭,有人提出想吃猪脚,店里小工就骑上摩托车,带个巨大无比的瑭瓷钵钵,到附近一处摊子上买来。忽焉数年,旅游兴起,来客日众,青岩猪脚随之名气日增,经营者也不囿于某家某记了。青岩卤猪脚之佳者,软糯而不腻,啃得太投入,胶质把嘴巴都黏住,呜呜呜地连话也说不清楚,快何如哉。有个老大哥曾在青岩镇担任过镇领导,我跟他开玩笑,说卖一句广告词给他,“青岩猪脚:吃得你脱不了爪爪”。爪爪一语二指,即指猪脚本身,也指握着猪脚的这双手。
类似的“新传统”,细细考证,大概远不止牛肉粉和卤猪脚,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著有《传统的发明》一书,说到,“那些表面看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其本质“是一种形式化和仪式化的过程”。
不多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买来读读。我的意思是说,所谓传统,原本难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每个人所以为的传统,都不一样。现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来去匆匆,转瞬被人遗忘,一件事情、一个吃食,能持续做上二三十年,大家普遍接受,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说它是“传统”,可以认得。
街头巷尾,标榜“正宗”的小吃不少,虽说是招揽生意的噱头,却也处处流露出唯我独尊的自豪。我写这组专栏,多少有这么一个意思,即消除关于小吃乃至于文化的狭隘见解,盖饮食跟人的流动和交融息息相关,于是乎也就不断演变创新,越发地丰富多彩。如果只找那些所谓根正苗红的小吃才着笔,大概不现实。
吕叔湘先生译罗伯特·路威先生的《文明与野蛮》,在后记中写道:“文明不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民族的功劳,而是许多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的”。小吃虽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结果,当然也要“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不会例外。(遇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