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多因战乱所致或者是王朝更替,当时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南迁或移居海外。譬如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地区人们为躲避战火南下江南、湖南;北宋靖康之难,金兵南下袭扰,中原百姓再遇涂炭,河南、河北居民再次大规模南迁。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地缘上的毗邻关系,古人又开始向东南亚地区迁徙,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而他们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在当地落叶生根,繁衍生息。部分佼佼者,甚至还在南洋建立了国家。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爱将就曾奉命出使南洋,后来还独自建立一小国,现如今已成为亚洲最富裕国家之一!
这个传奇的人物,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爱将黄元寿。在元末明初时期,黄元寿因云南战事诸多被任命为鹤庆守备。后来由于腾冲地理位置重要,朱元璋便派黄元寿重兵驻守,并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当时黄元寿在战场英勇善战,屡建奇功,遂升为云南永昌腾冲卫总兵。事后黄元寿应南海剿倭寇需要,又投入到剿倭战场,因立下大功被朱元璋赐名为黄森屏。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恢复了中华宗主国地位遂派黄森屏为使者,前往南洋的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宣扬大明国威。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黄森屏使团在快到目的地时,偶遇风浪在东加里曼丹的一条大河河口登陆,精疲力竭的船员有不少人都牺牲在此,更有多人折断了手臂。后来迁至的番人因此称此河为"支那巴唐岸河(Kinabatangan)",即 "中国人断手"之意河。
登上陆地后在黄森屏和船员的努力下,他们很快就在上岸的地方开垦出了自己的土地,开始在这居住生活。随着他们这些外来客的发展,附近的一个较弱国家也开始向他们寻求帮助。原来当时在断手河偏北的地区是国力衰微的渤泥国,他南受印尼的控制,经常被要求向其进贡,东则常受菲律宾南部苏禄苏丹国不时的侵扰。后来新即位的渤泥国苏丹马合谟沙向黄森屏率领的华人力量求援,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黄森屏以示同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黄森屏率领自己的军队大力帮助渤泥国维护政权,很快就令这个国家摆脱了袭扰的困境。据《岛夷志略》记载,为了表达对黄森屏等华人的感谢,渤泥国的人民尊称其为拉阇,也就是王的意思。而当地跟随黄森屏的华人还是习惯称呼他为黄总兵。到此时也就是说,这个明朝原本以出使为目的的使臣,无意中在海外创造出了华人政权。
此后的三十年时间中,两股力量像其领导人一样迅速。华人由东部的断手河流域向北部沿海发展,相继建立了中国城、中国镇等城市,即今天马来西亚东部的大城市哥打基纳巴卢和支那鲁特等城。然而在南洋渤泥国奋斗了几十年的黄森屏也一直没有忘记祖国,由于年龄越大对明朝思念越强。终于在公元1408年,黄森屏留下自己的妹妹黄元丽镇守渤泥,自己亲率150多名亲威、部下回到中国朝见进贡。
据《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特意下旨令使团进京沿途的每个府县都要设宴招待,让他们得以亲见家乡的变化。但年事已高的黄森屏已无精力经受沿路的舟车劳顿,也无法承受回到家乡之后的巨大喜悦,同年的十月在抵达南京后因旅途颠簸劳累过度瘁然而逝,享年六十七岁。
在黄森屏临终前他想明成祖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将渤泥归入中华版图,二是请加封东南亚的最高山为渤泥国的镇山,永镇南洋大地。三是允许自己安葬于中国。黄森屏逝世后应明成祖朱棣允许让其安葬在南京安德门外,并以王礼赐葬。至于归入中华版图,朱棣考虑到两国之间的距离及交通因素,并没有接纳他的地盘,只是册封渤泥国为藩属国。随后还立他的儿子遐旺黄克孙为渤泥新王,赐渤泥国后山“长宁镇国山”之名,并亲撰碑文。
而渤泥国也就是如今的文莱,在文莱民间一直有王室奉黄森屏为始祖的说法,文莱王室也将其列入《文莱王室世系图》中。后来文莱凭借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经济持续繁荣,遂文莱成为亚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16年人均GDP为26939美元,位居世界第26。最后我们要说文莱也是国民幸福指数较高的,因为在该国社会福利极好,实行教育、医疗免费制度,家家户户都是房车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