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从火柴、铁钉都要依靠国外进口,到争相抢购“四大件”,再到今天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70年来,老百姓的生活消费用品从极度匮乏到极大丰富,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更见证着国家的沧桑巨变、繁荣富强。
在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安徽,每分钟这里就有35台冰箱下线,21台电视开始装箱。
在上海,全球首个B2C全流程无人仓里,每天近60万件包裹从这里送到消费者手中。
在北京市居民张京的家里,各种户外用具挂了整整一面墙。
北京市居民 张京:这边全是我在攀岩和户外的时候用的,那边是在潜水和摄影的时候用的,所以像这边的锁扣差不多就有十多种。
今天,老百姓的生活用品极大丰富,中国拥有世界上门类最多、制造能力最强的消费品工业,100多种轻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质极其匮乏,连老百姓用的火柴、铁钉这样的小东西都要从国外进口。
原轻工业部综合计划司司长 胡楠:1949年,我国轻工业的总产值只有48亿,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不到9块钱,9块钱能干什么呢?只能买两个脸盆。
打开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像火柴、自行车、胶鞋这些现在看来非常普通的东西,当时都作为最紧迫的工业生产品类,放在与钢铁、船舶同等重要的位置。
然而,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轻工业,很难满足老百姓的基本需求。
七十年代前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这“四大件”是大多数年轻人成家时的梦想“奢侈”品;到了八十年代初,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成为老百姓追捧的“新四大件”,争抢购买的火爆场面经常出现。
济南市民 崔兆森:我妹妹单位上一百多号人就分了一张电视机票,大家最后用抓阄的办法来分配,我妹妹给抓到了。当天晚上我们非常兴奋,全家人凑钱,买了这台电视机。
为了让家电尽快走入寻常百姓家,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仅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就拿出了4亿美元的外汇,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的产量就相继跃居世界第一,琳琅满目的商品让老百姓挑花了眼。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进入新时代,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和体验。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 高延敏:我记得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特别提到了电饭煲、马桶盖等高端产品的供给问题。就是中低端的过多了,中高端的太少了。
在广东的这家实验室里,市场上两千多种大米,每一粒米在哪个温度煮出来最好吃,被绘制成各种烹饪曲线。瞄准老百姓想要的,各行各业开启了一场大刀阔斧的供给端革命。
创新如火如荼,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视觉定位各种前沿科技被快速应用到百姓生活中。超级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居,各类新产品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进入新一轮翻天覆地的变化。
武汉市民 曹雪梅:打开灯,叫它开就开,叫它关就关。药箱,开始打针了它就自动就开了。还有更好的呢,冰箱,冰箱里面没有菜,我孙女,她在汉口,隔我好远,她都看得见,所以说奶奶冰箱不缺东西。现在我们老人说起来做梦都没有想到,现在能过上那么美好的生活。
如今,中国正在打造世界上最先进的5G网络,共享经济、移动支付、智慧互联等新模式不断带来更多的创新产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个性化的追求,正塑造着中国人绿色、智能、时尚的全新生活。
诸暨市民:手机一开,要啥点啥,点啥来啥,而且包你满意,不满意你还可以退货。你看多好啊,现在的生活。
合肥市民:过去想也不敢想的,现在已经有了。
合肥市民:生活太好了,感觉很幸福。
(央视记者 肖振生 岳群 朱虹 世军 王欣 湖北台 安徽台 浙江台 江苏台 济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