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并非简单做技术“加法”

来源:新华网 编辑:闵宁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4-07

对话嘉宾

  张邦鑫 (好未来集团创始人兼CEO)

  白云峰 (好未来集团联合创始人、集团总裁)

  于 莉(好未来集团副总裁、智慧教育事业部总裁、集团党委书记)

  黄 琰(好未来集团CTO、教育开放平台事业部总裁)

  王永霞 (半月谈记者)

  李建发 (半月谈记者)

  一场信息化变革正在教育领域悄然进行。“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被写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助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教育现代化,并非简单做技术“加法”,而是要真正实现教育创新。

  让“教”和“育”实现科学分工

  半月谈: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学习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内涵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那么,在互联网教育平台、机构蓬勃兴起之时,该如何找准“互联网+教育”的发力方向?

  张邦鑫: “互联网+教育”的优越性毋庸置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炼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公平,一个是有质量。对教育科技而言,就是要服务于这两方面。

  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决定社会发展的速度,教育决定社会发展的加速度;经济解决的往往是今天的问题,科技解决的往往是明天的问题,而教育则主要解决未来的问题。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方面,中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理念,一旦被证明有效,在我们国家更容易以低成本推行,带来的进步会很大。

  白云峰: “学习”两个字因为互联网实现了分工。比如,可以利用双师模式,让一位主讲老师给几百个班级乃至上千个班级的学生授课,而每个班里几十名学生可以在线上或者线下配一位辅导老师。从前的学习由一名老师负责,而今天则可由两名或多名老师分工负责。如果这一模式未来能在我国大规模使用,将切实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

  于莉: 科技使得“教”和“育”得以真正区分。以前我们的教育更重“教”,更多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对更为重要的“育”反而有所忽视。科技手段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师从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宝贵的精力投入到育人上。学生也能摆脱一些重复枯燥的学习内容,更快乐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黄琰: 未来,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将给“教书育人”带来更深度“分工”。“教”将变成以人工智能为主、老师为辅的“AI+”模式;“育”是老师的主要工作,着力于激发和唤醒学生各方面潜能,是一个“+AI”的模式。

  从“千人一面”到“因材施教”

  半月谈: “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也是古今中外高度认可的教育理想。然而,在班级教学的情况下,理想状态的因材施教并不容易实现。

  现实中,面对同一班级的学生,教师授课的内容和进度,只能基于平均水平,也就是中间大多数学生。至于优秀和较差的学生,以及这个中间部分的个体差异,教师只能根据情况尽力顾及,不可能面面俱到。

  黄琰:的确如此,学校想解决,但不好解决。对此,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一直在探索解决路径,包括评测方法、教学方法等,但还是缺乏能落地的系统。此外,对教育本质的研究也不够深刻。这些,都是科技投入的核心发力点。

  张邦鑫: 基于学生用户数据肖像进行个性化分析,能够实现大规模教学形态下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教1000个人不是给1000个人讲一样的东西,毕竟教育不是要把所有人都教成一样。要做到千人千面,就要有数据。只有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无感采集,才能精准识别每个孩子的情况,实现因材施教。

  比如,借助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AI技术,对每名学生举手、答题等课堂行为进行识别,既能辅助老师随时掌握课堂动态、及时调整授课节奏和方式,又能给予每个孩子充分的关注,带来高体验的互动课堂。

  于莉: 提到因材施教,我讲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在一场考试中,两个学生都考了77分。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同样的分数,但水平并不一样。

  其中一个学生,做过的题全对,但没做完,通过比对他考试的时间轨迹,发现他每做一道题都验算一遍,相当于每道题做两遍,这说明他考试方法不对。这样的学生,只要将考试方法调整一下,马上就能达到90多分,他的信心也会提升。通过技术手段揭示出来的世界不可想象,甚至连学生写字时笔顺对不对都能发现。

  黄琰: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孩子的优势和强项在哪里,优势和强项发掘出来后,孩子会找到快乐和自信的源泉,从而在优势领域做得更好。

  白云峰: 过去都是通过阶段性考试检验学习成果,未来可以通过全方位的过程性数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技术手段,对人才的评价会更加客观,可以让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跃然纸上。大学希望招优秀的学生,但优秀怎么判断?现在只能通过高考成绩。未来通过采集学习习惯、反应速度、思维特征等数据,可以分析出孩子在哪些方面更有潜质。

  用科技“拉升”教育起点

  半月谈: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早年很多人通过硬件设备做智慧教育并没有太大成效;近年来,有的地方把好学校的课件拿过来,通过直播课,让落后地区的孩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但效果不甚理想。

  张邦鑫: 主要在于没有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智慧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信息化工具这样的硬件基础设施,更需要组织、制度、人力等软环境的配合。惟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走得远、走得好。教育科技尤其要紧紧抓住老师这个关键因素,围绕老师就等于抓住了核心,脱离老师来谈智慧教育,路子肯定走偏。

  于莉: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让教育信息化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学校必须建立一系列制度作为保障。

  半月谈: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完成的,基础教育的意义可见一斑。随着我国实施脱贫攻坚,一些贫困地区更清楚地认识到扶贫先扶智的重要性,而新技术为扶智带来了想象空间。

  黄琰:我们在很多偏远地区调研时发现,孩子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他们需要的不是高配置、定制化的教育工具,而是高素质的老师。那里还没有解决教育的基本问题,连好的英语老师都没有,我们走访的一些偏远地区学校,听了10多分钟都不知道英语老师在讲什么,发音实在太差了。应该有相应的教育科技产品覆盖到这些地方。

  白云峰: 教育扶贫的关键点是输出内容,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带来好的课程;输出培训,通过培养老师,转变观念,提高水平。教师素质不提高,有内容也难落到实处,两者缺一不可。

  教育扶贫,还需要技术平台来连接和匹配资源。说实话,中国不缺资源,不缺爱心,不缺愿意去做贡献的人,但是缺好的平台去匹配,缺有效渠道去输送。这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正在加快建设和完善。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