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又提出“六个一”。
企业开办和项目审批时间再减一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奇葩证明”一律取消……半年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一一破题,为群众企业办事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采取措施将企业开办时间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一半以上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 今年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要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一半以上,由目前平均20多个工作日减至8.5个工作日。明年上半年在全国实现上述目标。
• 今年在试点地区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一半以上,由目前平均200多个工作日减至120个工作日,明年上半年在全国实现这一目标。
这不仅是市场主体反映强烈、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是“放管服”改革的关键,事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大局。
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1.部署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到2019年底,使网上可办的省级、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分别不低于90%、70%。
2.决定在全国推开外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
要坚持联网通办是原则、孤网是例外,政务服务上网是原则、不上网是例外!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是普惠性的服务管理,除特殊情况依法保密外,政府系统的信息网都应该实现联通,打通“孤网”!
1.部署在市场监管领域推进管理方式改革和创新 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2.决定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 更多消除群众和企业办事烦恼
3.确定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措施 以诚信立身兴业
全面推行就意味着检查行为都必须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不仅是检查对象和执法检查人员必须做到全覆盖,而且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必须全部公开,接受社会广泛监督。
改革就要从老百姓和企业日常最关心的身边事做起。现在许许多多的繁琐证明、循环证明、甚至“奇葩”证明,不仅让群众烦心,也让企业烦恼,必须下决心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让群众和企业不再为毫无必要的事情跑腿。
取消不是彻底撒手不管了,而是通过政府部门或行业内部系统进行核查,不再让办事人本人四处奔波开证明了。各部门隶属同一个政府,就应该一个窗口对办事群众和企业。能够政府内部互相证明的事项,政府就该自己担起核查的责任来。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尤其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坑蒙拐骗、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公开曝光、坚决整治,让失信者在全社会寸步难行。
1.部署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提高综合竞争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
2.确定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措施 以“一网通办”更加便利群众办事创业
“放管服”改革不能自拉自唱、自我欣赏,不能只“放”那些无关痛痒的审批或许可,而要针对群众的痛点难点出实招,改革最终的成效要由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来评判。
要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社会创造力,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突出重点,把该放的权利放给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放管服”改革不是把权力从这个口袋放到那个口袋,从这个部门转到那个部门,而是要切实向人民群众让利,向市场主体让利。
现代政府一个鲜明标识,就是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诉求。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市场主体顺心,改革才会取得实效。
1.部署在全国有序推开“证照分离”改革 持续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
2.决定再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三分之一以上并简化审批
为市场主体减负
3.听取清理证明事项工作进展汇报 要求加大力度消除群众办事烦忧
“证照分离”改革一方面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另一方面要强化事中事后公正监管。该放给市场的就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就要管好管到位。
审批时限如何压缩,审批环节如何优化,审批流程如何公开,都要拿出定量的标准,向社会明确告知。同时要把更多力量放到创新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上,加强公正监管。这样做政府的审批事项是少了,但责任和“担子”却更加重了。
过去我们管理部门太多,很多部门都与安全生产相关,但就因为大家“都负责”,造成了侥幸心理,导致大家“都不负责”。所以我们下决心既下放取消部分审批事项,也要求后续负责监管的部门更有力加强公正监管,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升级。
即便是必须提交的证明事项,也要推广告知承诺制,坚决纠正任意索要证明等行为,切实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办事的难点和“痛点”。
确定推动外商投资重大项目落地、降低部分商品进口关税和加快推进通关便利化的措施
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要在持续扩内需的同时,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营造更加公平便利可预期、更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环境。
打赏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