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庄寨的密码,续写庄寨的故事,开展传统元素的运用、传统民居的流传、传统工艺的传承、传统信俗的重塑,永泰上下正在对庄寨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策划、设计、整理,引入业态运营,展示、活化永泰古村落、古庄寨这两大特色资源,点燃、引爆乡村旅游,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航拍竹头寨 叶俊忠 摄
在仁和庄举办迎春笔会。张小雨 摄
默默无闻的小坪寨成了摄影热点。 赖泽樟摄
东南网11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雪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吹响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号角。消息传来,永泰县委书记陈斌十分振奋,10月20日就主持召开有关乡村振兴战略与庄寨复兴会议,确定与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对接,于明年1 2月举办“中国乡村复兴·永泰庄寨峰会”,通过举办高端会议,加大招商引智力度,促进乡村建设与发展。
不久前,省住建厅公布了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永泰县28个村庄入选。加上第一批入选的17个,永泰县一共有45个省级传统村落,是全省获此称号最多的县。
除了45个省级传统村落,永泰还拥有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在这些古村落中,体量巨大、分布广泛的古庄寨是一大特色。永泰庄寨不仅是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也是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更是传统乡绅文化弥足珍贵的载体。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说:“中国乡土遗产,福建第一;而永泰又是最丰富之一。”
把复兴古村落古庄寨作为振兴乡村的一个抓手,永泰县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坚持以文化为核心,挖掘庄寨文化的价值,把乡村古韵中的“乡愁”留住,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开创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文化支撑走得远
高耸云端的青云山,碧波荡漾的天池,天际倾落的瀑布,蜿蜒奔腾的大樟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永泰峻险秀丽的山水奇境。更为美妙的是,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营造出许多“天人合一”的古村落,古庄寨更是其中的建筑瑰宝。
永泰庄寨始建于唐朝,明清持续发展,晚清几乎遍及各村镇。历史上庄寨总量超过2000座,大部分惨遭损毁,扣除遗址和破坏较为严重的,全县现存较好的庄寨共152座,其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98座。
永泰县委书记陈斌说:“每一个古村落、古庄寨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挖掘它、利用它,把它发扬光大。”
为此,永泰县提出要求,本着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群众的原则,将古村落、古庄寨保护与活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及民宿等新业态新模式,让历史遗存和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鸣,把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幸福家园工程、产业转型升级等有机结合,矢志不渝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古庄寨、古村落,蕴含着独特丰富的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了让乡村振兴、让乡愁延续、让文明传承,永泰邀请专家提炼出庄寨中独树一帜的特色建筑元素,在此基础上融合现代建筑理念,拟出永泰新建筑风格,并形成格式化的建筑模式,在全县新建建筑中予以推广使用,力求几年内将永泰县打造成独具地方建筑特色的风情县城。
为了培养人才,还成立名匠传习所,在永泰城乡建设职业中专学校新设古建筑和手工编织专业,让传统建筑文化代代相传。
大咖助推走得快
10月31日,永泰县政府与北京巅峰文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嵩口古镇保护性开发框架协议》,计划投资30亿元,通过5年建设,助推永泰嵩口提速发展。
嵩口古镇保护与开发已见成效。今年国庆假期,嵩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很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听伬唱、游鹤形路、看纸狮表演、品“存取时光”,享受旅游休闲古镇的慢生活,品味当地独特的社会形态和自然生态。
嵩口古镇旅游业的兴旺,是永泰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彰显“自然衣+传统魂+现代骨”的建设模式。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注重“新”“旧”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活化原貌古韵。通过修旧如旧、新旧融合,披上“自然衣”;通过挖掘文化、恢复习俗,传承“传统魂”;通过内部改造、创新经营,接轨“现代骨”。
曾任嵩口镇书记、现任县政协副主席的张培奋,亲历了嵩口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建设的过程。他总结其成功的做法有三点: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用中医针灸疗法,进行节点改造;保留活络原住民,吸引年轻人回归创业,共建共享;引资引智,吸引大咖助力古镇经济和文化的复兴,学术大咖、投资大咖、文艺大咖、经营大咖等在古镇活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兼任永泰县古村落古庄寨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后,张培奋带着两三个人,考察了100多个村落、200多个庄寨,积累了大量资料。他经常跑北京,进高校,攀名人,借力借智,邀请国内知名团队规划乡村建设。
2016年3月底,成功举办永泰庄寨历史文化遗产研讨会,邀请22个来自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为永泰庄寨把脉定位,确定是中国防御民居建筑的奇葩,有申报世遗的潜质。成立永泰庄寨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中国文史馆研究员安家瑶为主任委员,为永泰发展出谋划策,做顶层设计。
永泰与厦门大学、华侨大学、中国美院、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各类学术研究,创建大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借助高校的力量壮大乡建队伍。
“永泰有很好的资源,招商引资也不难,最缺乏的是运作推手。”张培奋说,他们积极创新机制,创立乡村复兴基金会,搭建企业、个人和基金会捐资的平台。同时,积极引进墟里小熊等著名大咖,创办民宿、运营乡村;设立范迪安论坛、范迪安工作室,利用名人效应,迅速激活乡村。
村民参与走得好
1000多年前,一支黄姓族人迁入位于永泰县北部的白云乡白云村。白云乡人杰地灵,人文气息浓厚,出现过进士、举人30多人。白云乡的先民以耕求生存,以读谋发展。“耕者十之六,读者十之四”“农忙时,读者亦耕;农闲时,耕者亦读”,耕读相辅相成,形成“耕读勤俭家风”。
在永泰白云乡的西南部,有一处被群峦和梯田怀抱的庄寨群——竹头寨,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走入竹头寨,细心的人会发现,寨中天井四周檐内均安有卷帘轴。这是因为当时正厅、门厅、两旁书院院廊上遍布楹联、字画,为避免楹联字画被风吹日晒,主人特地悬挂卷帘,细心保护。至今,竹头寨内楹联仍存32对,其中有副对联写道:“世间好事忠与孝,天下两图读与耕。”
经历百年风雨,古寨破败,面目已不同往昔。竹头寨分为上寨、中寨和下寨,上寨破落得只剩门楼,下寨保存尚好。为了不让竹头寨继续衰败,政府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出谋划策,各方面也都闻风而动。
80多岁的黄修朗,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白云乡历史文化的研究,现任白云乡博物馆馆长。他满怀深情地讲解白云历史和风云人物,抑扬顿挫地朗读白云籍的文人墨客填写的诗词,常常加班加点为县乡政府部门提供历史资料。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白云的历史文化广为传播,让白云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作为明年举办“中国乡村复兴·永泰庄寨峰会”的主会场之一,竹头寨保护与建设进入倒计时。今年国庆前几天,正是秋收繁忙时,可38个青壮年村民毅然放下农活,全面清理打扫卫生,为乡建队伍进驻做准备。
为了尽快拆除非古建筑物,黄以淼、徐寅生等乡贤放下自己的生意,回村里做动员工作。
“再不修,过几年竹头寨就要倒了”,这句话最能打动村民的心。看到竹头寨日渐破损,黄以淼急在心头,他持续六年在正月初三回乡,每次都在竹头寨内召集宗亲聚会,筹资修复竹头寨。他自己带头出资修村路。他希望竹头寨整修好后,很多已经互不认识的黄家后生,能重聚在竹头寨中,感受竹头寨文化,互叙亲情。
如今,竹头寨人豪情满怀地投身古村落、古庄寨保护、开发、利用,或出资,或出力,或让地,或献策。通过清理历史的尘埃,梳理祖宗的遗产,盘点祖先的文书,发掘祖先的智慧灵光,以感恩崇敬之心,用实际有效行动,重现庄寨文化精华之辉煌,带动周边民宿等业态的发展,实现乡村旅游破题。
创新机制发展乡建
黄雪梅
古村落古庄寨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处理好保护与开发这对矛盾,决定着能否从历史走向未来。
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曾到永泰考察,他说:“永泰庄寨名字起得好,‘庄’是自己叫的,是官宦文化;‘寨’是别人叫的,是田野文化,这种官宦和田野巧妙的结合,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现象。”
对于永泰庄寨的保护与开发,罗德胤强调“三要”,要有共识、有新观念、有情怀。有的人以为庄寨不过是群众的祖屋,不值得重视。殊不知,这其实是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对文化的冷漠是很可怕的,放任庄寨腐朽垮塌,就是罪过。乡建要求观念更新,这种更新不只是农民观念的更新,更需要乡村干部观念的更新,也需要投资者观念的更新。乡建也要情怀,最需要热衷于保护挖掘弘扬乡土文化的人;若是抢占资源者,急功近利者,无视乡土者,乡建不会成功。
基于永泰古村落古庄寨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独具特色,如果永泰在保护与开发中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与做法,那么,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永泰县委和县政府对历史文物存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兼顾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统筹谋划,以行动方案和责任清单要求为指针,全面推进历史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凝心聚力,永泰做了大量工作。对外联络方面,以开放的心态,广交朋友,招商引智借力,邀请国内知名团队进行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动员社会力量方面,组建了23个重点庄寨理事会,利用春节乡亲回家过年的机会,召开座谈会进行动员,激发乡亲护寨修寨的热情,引导社会组织提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现已募捐了1500多万元,以“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与时间赛跑抢修庄寨;争取年轻人方面,通过举办李梅采摘节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回家“过节”,乃至回乡创业。“家乡在等我,我们一起回家吧”,也成为乡建团队的主打口号。
现在,永泰正探索创建新机制、搭建新平台,把各方面力量有机地集聚起来,创立乡村复兴基金会,搭建企业、个人和基金会捐资的平台;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推行股份制合作,鼓励村民以户籍、租金、技术、资金入股,实现共建共享,确保古村落古庄寨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